常熟市纪委监委立足职能定位,聚焦惠民扶贫领域,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精准再监督,切实解决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,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一是实施智慧化平台管控。依托“阳光扶贫”监管系统,录入在册扶贫救助对象2239户,整合各部门扶贫专项资金共17条资金线,精准绘出扶贫帮困“资金流向图”,定位每一笔钱的去向,实现扶贫资金使用、项目运行全过程监管。每季度督查领导干部帮扶走访情况,将帮扶走访工作纳入绩效考核,上半年对走访率低、信息采集不完整的10家单位予以扣分警示。依托监察员办公室和乡镇纪委,加大对帮扶资金落实情况核实力度。提档升级农村集体资金监管,所有到户涉农资金、补助资金发放全部纳入监管系统,实现申请、审核、支付全过程监控。
二是推进系统化专项治理。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专项治理,连续两年列为派驻纪检监察组立项监督项目。部署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治理督查,实现全市14个镇(街道)全覆盖,发现并推进整改3方面10类问题。开展农村基层财经纪律执行情况专项检查,围绕财经纪律建设、财经纪律执行及问题整改情况等3个方面,按照部署发动、自查自纠、集中督查、整改落实、巩固提升5个阶段分步推进,各镇(街道)对照专项治理重点内容和明确的六个方面30项负面清单,完成自查自纠并整改问题837个。结合中秋国庆期间作风建设监督检查,市财政局牵头成立联合督查组开展现场督查,对督查发现的问题,要求逐条逐项制定整改措施,明确时限对账销号。同时,将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集中整治贯穿专项治理始终,加大对履责不力、监管不严、不作为乱作为,搞“虚假扶贫”“数字脱贫”等问题的治理力度,今年以来查处农村基层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问题2起。
三是开展常态化三资监管。巩固深化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监管专项治理成果,进一步规范产权交易行为,提高“村务卡”使用率,截止目前,全市村(社区)共办理公务卡529张,小额支出全部实现留痕化管理。完善村级财务第三方代理工作,提升“三资”管理制度化、信息化、公开化水平,筑牢农村财务风险“防火墙”。全面推行资金支付移动在线审核审批,加强“建房履约保证金”等专项资金动态监管,杜绝专项资金发生挪用现象。开展查处农村集体“三资”领域违纪违法案件和违规问题专项行动,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,今年以来,查处农村集体“三资”案件5人次,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人,通报曝光1起1人。
四是探索个性化特色监督。以“点题试点+自选课题”的模式,聚焦村(社区)巡察中发现的突出问题、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中的薄弱环节、腐败易发多发领域,在各镇(街道)探索推行“一镇一专项”专项监督工作,确定“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”“加强村级银行承兑汇票管理”“加强村级零星工程规范化管理”等14个个性化监督项目,在制度规范、问题查处、流程再造等方面加强探索实践,促进共性问题个性解决。如:支塘镇通过源头严控项目生成决策程序、改变项目指定发包行为、严格落实专人全程管理监督等方式,从根本上遏制村级“零星工程”实施的盲目性、随意性、隐蔽性;尚湖镇明确村级银行承兑汇票的收录、台账、使用等方面流程,组建财务检查小组,对制度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督查,确保村级银行承兑汇票管理使用合规,有效防止基层廉政风险。